派特灵具有安全无毒、无腐蚀、可控制复发等优点,是一种治疗**湿疣的有效方法,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。
尖锐湿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 (HPV)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,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已位居我国性传播疾病的第二位[1]临床上治疗方法众多,但尚无特效药物,且复发率高。我院2007年3月 ~2008年3月采用派特灵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。
一、临床资料
1.1 一般资料
收集2007年3月~2008年3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尖锐湿疣80例诊断均符合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》中尖锐湿疣的诊断标准[2]。
将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,每组40例。观察组年龄19~41岁,病程5天~12个月;皮损部位:阴道内15例、大阴唇9例、小阴唇 6例、后联合4例、处女膜口及尿道口各3例。
对照组组年龄 21~47岁,病程 3天 ~9个月;皮损部位:阴道内11例、大阴唇 10例、会阴部8例、小阴唇4例、尿道口3例、处女膜边缘及肛周各 2例。
两组均见典型疣状皮疹,为乳头状或菜花状赘生物,乳头大小不等,外观呈淡红色或灰褐色,较尖细部分带蒂,疣体直径 0∙1~2∙5cm。
所有患者均无过敏性或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。
两组年龄、病程、皮损部位及大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,具有可比性(P>0.05)
1.2 治疗方法
两组治疗前均用0.25%聚维酮碘溶液消毒、冲洗外阴及阴道。观察组冲洗外阴及阴道后,一般疣体用棉签蘸取派特灵原液(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制生产))涂抹于疣体表面及周围每日2次连续治疗3~4天暂停涂药2~3天。停药期间局部涂抹沙棘籽油以促进创面恢复。若疣体仍未脱落可继续下一疗程治疗。对于阴道、宫颈处疣体以带尾纱的棉球 (直径 2.0~2.5cm)浸药液后敷在患处每日1次连续治疗3天停药4天每次敷药5~6小时后取出棉球用温水冲洗局部。为防止复发所有患者均在完成以上疗程后用50倍稀释液(1ml派特灵加50ml凉开水配制 )阴道内保留灌洗每日1次连续治疗1个月。对照组则在冲洗外阴及阴道后疣体表面用棉签反复点涂 20%足叶草酯(加拿大博爱药厂生产)第 1天、第2天每日治疗2次以后每日1次直至疣体脱落。
1.3 疗效评定及标准
两组均于用药 7~10天后复查,观察疣体脱落情况,疣体脱落后每 2周复查1次,如无特殊3个月后每月 1次,共随访 6个月。
疗效标准:
①治愈:疣体全部消退脱落,治疗后无新疣生长,皮损全部愈合。
②显效:疣体脱落 70%以上。
③无效:疣体脱落<30%。
1.4 统计学方法
采用SPSS11.5统计软件处理,数据进行X2检验,以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1.5 治疗结果
①疗效:
观察组治愈27例、显效12例,总有效率 97.5% (39/40)。
对照组治愈13例、显效 18例,总有效率 77.5% (31/40)。
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∙05)。
②不良反应:
观察组 7例有局部灼热感、3例有轻度疼痛和渗出、2例红肿,均未行处理,停药 2~3天后恢复。
对照组无不良反应发生。
二、讨论
2.1 尖锐湿疣的治疗现状
目前临床治疗尖锐湿疣多采用局部涂药、液氮冷冻、激光治疗、手术切除等。
局部涂抹足叶草酯治疗效果较好且复发率低,临床常用。但足叶草酯有一定毒性且对皮肤黏膜刺激大,可引起局部溃烂,不宜大面积使用。特别是涂在正常皮肤或新近活检的疣体部位,可增加中毒的危险。足叶草酯还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畸形,孕妇禁用。
液氮冷冻、CO2激光治疗疼痛明显、复发率高,且易损伤皮肤黏膜,形成瘢痕。
手术切除容易出血,疼痛严重,复发率高,只适用于巨大的尖锐湿疣。
2.2 派特灵的作用机制
派特灵是一种新型的用现代工艺提取的中药制剂,其成分主要有鸦胆子、大青叶、苦参、蛇床子等。
医学研究证实上述中药均有清热解毒、除湿散结、抗病毒的作用[3]。
其中苦参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具有燥湿、祛风、抗病毒等优点,可干扰、阻止HPV的DNA合成,抑制病毒生长繁殖[4]。
鸦胆子油乳有抗肿瘤作用,对感染的 HPV合成复制具有抑制和清理功能。
2.3 派特灵的治疗优势
派特灵为纯中药制剂,无毒副作用,各部位均可使用,尤其适用于生长在宫颈、阴道、尿道等部位的疣体。
该药涂抹患处后,可改变疣体细胞的生长环境,使其因缺乏营养、失去水分而死亡、脱落。此外,派特灵能在局部发挥抗菌作用,防止继发感染、促进创面愈合、且其不良反应轻微,治疗后无瘢痕形成及色素沉着,患者易于接受。
本研究结果显示:
观察组用药 3天后尖锐湿疣开始干枯、萎缩,7天后基本干枯。经过1~2个疗程的治疗,随访 3个月,仅1例疣体未脱治愈率达97.5%。
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,但均能耐受,未作处理,停药2~3天完全恢复。
总之,
派特灵具有安全无毒、无腐蚀、可控制复发等优点,是一种治疗尖锐湿疣的有效方法,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。
参考文献
[1] 赵辩.临床皮肤病学 [M].3版.南京: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1:537
[2] 朱学骏.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[M ].北京: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,2002:8-90
[3] 张信江,张合恩.实用皮肤性病治疗学 [M].北京:人民军医出版社,2003:755
[4] 钱瑞生.中草药免疫促进剂 [J].中医杂志,1980:21(3):75-80.